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 著名作家季宇解读李鸿章为什么3个月能“变”出一支淮军来

作者: 罗敏 日期:2011.06.15 点击数:30
合肥晚报

【作者】 罗敏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6.15

【版次】第O2版(智游中国江淮风韵)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季宇简介

季宇,男,祖籍江苏泰兴,1952年11月15日生于安徽芜湖,现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清明》杂志社主编,职称一级作家。曾当选为安徽省第九、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和省政府专家津贴;省委宣传部曾授“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和“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主要作品?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后世对李鸿章评价毁誉参半,但谁也不能否认,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在晚清乃至整个历史长河中地位超然。李鸿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和他的淮军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的舞台?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季宇为您解读晚清时期的李鸿章和淮军。

记者:淮军是在什么历史机遇下诞生的?

季宇:1861年11月,太平军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的十二万大军,呈三面七路之势,包围上海。上海根本无法抵挡李秀成的十二万大军。

一方面,朝廷命令曾国藩驰援上海,另一方面,上海的官绅们也向安庆请求援军。安庆当时是湘军的大本营。湘军统帅曾国藩在打下安庆后,正在进逼天京,无兵可抽。怎么办?这才有了招募一支新的军队,前往上海救援的打算。这就有了后来的淮军。

记者:组建新军时,机遇是怎么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季宇:援沪的主帅,曾国藩首先考虑的是曾国荃。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藩打了个报告给朝廷,拟用曾国荃为江苏布政使,李鸿章、黄翼升辅之,率师东援。

但上谕下达后,曾老九就找理由迟迟不肯应命。曾国荃为什么不愿去上海?一、上海当时情形险恶,带兵东援存在极大风险;二来,湘军这时已经进逼天京,曾国荃一心想主攻天京,夺取首功。曾国藩只好重新考虑人选。先后考虑了左宗棠、鲍超。这都是湘军大将,可左宗棠要顾及浙江,鲍超在打金陵,均无法抽身。最后排到了陈士杰,一位以稳健著称的湘军老将,可没想到的是陈士杰也以“母老为辞”,不愿带兵去上海。

而此时,李鸿章却主动要求去上海。就这样,机遇终于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而淮军后来也成了李鸿章发迹的最大资本。

记者:李鸿章愿涉险奔赴上海滩,是偶然还是必然?

季宇:李鸿章16岁以县学第一名中秀才, 24岁时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段时间,他少年科第,中年进士,前程似锦。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从1853年至1859年,他跟随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到家乡帮办团练。这五年多时间里,李鸿章由翰林变绿林,辗转奔波,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他屡战屡败。

有一次跟太平军打仗时,李鸿章带领勇丁未战先溃,幸亏清军统帅和春救援及时。事后李鸿章谒见和春时,恭维他说:“声威大震,以军门为最。” 和春便用讥讽的语言回了一句:“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那段时间,李鸿章很狼狈。此后,他投靠了曾国藩,成了曾的幕僚,处境才逐步改观。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他对李鸿章一直很赏识,依为肱股,很多大事常由李鸿章“数言而决”。李鸿章以皖人而居高位,自然要引起嫉妒和不满。当时,湘军中的大将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等人都与李鸿章貌合神离,明争暗斗。李鸿章做梦都想自立门户,另辟一片天地。分兵上海,对他来说,正可谓天赐良机。

记者:李鸿章创建淮军,3个月拉起6500人队伍,他是如何做到的?

季宇:1861年底曾国藩正式下札,命令李鸿章在庐州一带招募淮勇,到了次年3月,短短三个月时间,李鸿章就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达到6500余人,分为13营。如此神奇的速度,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以安徽团练武装为基础,二是靠湘军支持。

安徽团练在当时很有名,其中庐州一带的团练最为有名。庐州一带的团练长期征战,逐渐形成了两大中心:一是以合肥西乡的“三山”为中心;一是合肥往东南,以三河为中心。其中,“三山”团练给太平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咸丰三年,李鸿章奉旨回乡征剿,就与这些团练武装一起摸爬滚打,与西乡“三山”团练关系尤为紧密。西乡团练以张树声为首,而张树声的父亲张荫谷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世交。由于这层关系,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首先找他参加,后来,张树声又动员刘铭传等一起参加。

1862年2月,由张树声统领的树字营和由刘铭传统领的铭字营首先开抵安庆,成了最先投至李鸿章麾下的两营人马。此后不久,在李鸿章的说服动员下,三河团练的潘鼎新和庐江团练的吴长庆也分率鼎、庆两营武装,接踵而至。在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李鸿章麾下就迅速集结了树、铭、鼎、庆四营人马。这四支人马清一色都是来自安徽庐州一带,成了淮军的基干队伍,当时庐州一带还盛传一句顺口溜:“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在后来淮军几大军系中,许多统帅、将领和骨干都是土生土长的肥西及三河周边一带人。

曾国藩的帮助也很大。在淮军草创之初,他从湘军中拨了一些队伍给李鸿章,如,湘军中原有的三营淮勇,以及韩正国的新兵两营,共1000人,曾国藩都划给了李鸿章。曾国藩还同意李鸿章向湘军各部借兵借将。因此,李鸿章先后向鲍超、陈士杰和曾国荃等人借了一些兵将。这些兵将中包括程学启、郭松林、黄翼升等。在淮军最初的13营、6500人中,从湘军抽调或借调来的就占了大半以上。因此,史家有云,“淮军初起半楚勇”,就连李鸿章也感激地宣称“湘军是淮军之母”。

□本报记者 罗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