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见证“李合肥”的过往人生

作者: 方偲,苏玲 日期:2014.01.06 点击数:10
合肥日报

【作者】 方偲 苏玲

【报纸名称】合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1.06

【版次】第A06版:文体新闻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对自己的一生,李鸿章用“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来概括。时过境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李中堂”。如若你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有所了解,有个地方必须要去,那就是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现存有两处李鸿章遗迹,即李鸿章故居和李鸿章享堂,目前这两处遗迹皆由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统一管理。

“李合肥”一生风云变幻

李鸿章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人流如潮、人声鼎沸的淮河路步行街。当年,李家几兄弟的府宅相连,气势恢宏,所以至今还有“李府半条街”的说法。如今,走进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的李府仍能窥见当年李鸿章权倾朝野、富甲天下的“盛势”。从一对石狮威坐左右的大宅门往里走,从南至北,依次是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东边则是淮系展馆,全馆占地约3500平方米。

前厅是《李鸿章生平展》,以时间为主线,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年20岁的李鸿章从合肥北上,到北京备战来年科考。年轻的李鸿章连作10首诗表达鸿鹄之志,正所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入仕之后,拜曾国藩为师、创淮军、推行洋务运动、建立海军,李鸿章的仕途一路顺畅,直到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历经百年保留原貌

中厅又叫“福寿堂”,因当年李鸿章的母亲曾在此做寿而得名。这个展厅也是李府现存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间,格局为“明三间暗五间”,从屋顶到地面竟然高达九米。“福寿堂”与后面的“走马楼”都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而且其主体建筑也都是当年的原件。

李鸿章虽然创立淮军,但其却为文官,擅长奏牍,工于诗文,其书法作品浑厚庄严,充满庙堂之气,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走马楼”内陈设有《李鸿章墨宝展》,展出了大量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匾额、书信和对联。其中一个扇面是他为唯一的女儿李菊耦所题,舐犊之情尽显,而李菊耦就是女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归葬故乡建有享堂

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北洋海军的创始人之一、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淮军是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在李府,东边有个展厅,其主题为《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翔实地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鸿章死后被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贤良祠,在京师建专祠。1902年,李鸿章的灵柩从北京辗转运回合肥,1903年葬于合肥东郊的大兴集。李氏家族后人为祭祀他,在墓旁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墓园,李鸿章与赵氏夫人合葬墓就在享堂的西侧。·方偲/文苏玲/摄·

小贴士

行: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步行街中段,交通便利,乘公交到百花井站、鼓楼桥东站、黄山大厦站下,步行均可到达。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裕路合钢二厂大门西侧,可乘坐15路、28路、106路和147路等到李鸿章享堂站下即到。

吃:步行街附近美食众多,各地风味小吃在此基本都能找到。

玩:离李鸿章故居不远就是逍遥津公园。此外,步行街周边各大商场、小店可尽情购物。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