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回忆录》:一部伪书的前世今生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6.19 点击数:50
侨报

【报纸名称】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6.19

【版次】第B08版:文艺副刊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李鸿章回忆录》封面资料图片

《李鸿章回忆录》中文版封面资料图片

时隔98年,由美国知名战地记者及历史小说家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著作的《李鸿章回忆录》被中国书店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已于近日正式发售,该书曾被评为“影响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中国人传记”。

对于这种评价,海外学者雪珥并不认同,他指出,“《李鸿章回忆录》和《慈禧外传》一样,是历史上最早的伪书,曼尼克思是最伟大的骗子。这本回忆录是曼尼克思在入狱期间闭门造车的结果……虚构作品与历史记载是有根本区别的,但是我发现一些历史研究者已经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了,不能让这种黑色幽默遮蔽后人的眼睛。” 

 

传奇记者闭门造车写李鸿章

这是一位传奇的记者,在美国的大牢中闭门造车,却成为李鸿章的知音;这是一部疯狂的作品,令美国新闻界蒙羞,却造就了文学史的奇观;在普遍撒谎的年代,一个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谎言,令自身也成为一页凝重的历史…… 

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新书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这便是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的《李鸿章回忆录》。

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William Francis Mannix)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去世后,他的一个侄子多方努力,从汉口、广东、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地,将他的手稿收集在一起,并存放到李鸿章在广东的旧居中。1911年,经过大清帝国政府的许可和李鸿章后人的同意,由李鸿章的秘书罗伯斯(R. Emmet Roberts)上尉担任翻译,在北京的王某和广东的“老秀才”(Hsiu-Tsai the Elder)协助下,曼尼克思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翻译,编纂出版了这套《李鸿章回忆录》。

此书的一些章节,此前已经在纽约的《太阳报》和伦敦的《观察家报》刊登过。美国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对曼尼克思并不熟悉。为了审慎起见,他们将书稿交由科士达(John W. Foster)审阅,并请他为美国读者写篇书评。科士达在1892-1893年间,曾任哈里逊总统的国务卿,1897年中日谈判期间,他曾经受中国政府邀请担任李鸿章的顾问,与李鸿章有很密切的接触,并建立了很好的私交。

科士达兴致勃勃地读完这本回忆录,包括那些他所了解和熟悉的中日甲午战争及其谈判的章节,认为这本书真实可信。他热情洋溢地写道:“在过去的百年内,这个世界涌现出了很多学者、将领、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李鸿章那样将这许多身份集于一身。因为他在这些领域的杰出表现,这本从他的日记中摘引编纂的回忆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性格和他的生涯。”

在专家们的首肯下,本书顺利出版。美国各大报纷纷报道,《芝加哥每日论坛》、《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用大版面进行选载。这本定价3美元的书迅速热销,据1914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该书已开始了第七次印刷。继1896年李鸿章访美之后,全美上下又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李鸿章热。该书主编曼尼克思迅速成为美国当红的中国问题专家。 

 

监狱中想像出来的“李鸿章” 

 

曼尼克思的中国情缘其实很短。 

1900年,作为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普通士兵,他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在中国呆了短短的几个月。1901年4月,曼尼克思回国后退伍,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中国。 

半年后,李鸿章走完了充满争议的一生。之后不久,李鸿章的英文秘书、美国人毕德格(William N. Pethick)也因病去世。毕德格跟随李鸿章20多年,保存了李鸿章大量的官方和私人文件,装了整整一大箱。但这只珍贵的文件箱却在毕德格死后突然失踪。 

若干年后,当曼尼克思的《李鸿章回忆录》引起巨大的轰动和争议时,不少人都怀疑正是他偷走了毕德格的那箱文件。但曼尼克思于1901年4月退伍后,5月份就有人在旧金山见过他。而当毕德格去世文件神秘失踪时,曼尼克思早已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根本不具备偷窃文件的“作案条件”。 

曼尼克思的短暂中国行,似乎并没有立即引起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兴趣。退役后,他到处流浪。1911年11月,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广告者报》(Advertiser)任记者。此时,距离李鸿章逝世,正好十周年。 

曼尼克思搬到了檀香山,租了一座小别墅,还参加了“中央联合教会”,生活似乎稳定了下来。但不久他和报社老板瑟斯顿(Lorrin Thurston)搞僵,只好辞职,并开始酗酒。他冒用瑟斯顿名义给自己开了张数额仅几美元支票,虽然瑟斯顿并不想追究,但银行却毫不客气地报了警。

蹉跎了半辈子的曼尼克思锒铛入狱,被判了一年监禁,人生到了最低谷。然而,他却并不气馁,甚至兴致勃勃地计划利用好这段时间,用自己的写作天赋赚点钱。他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和中央联合教会借了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他宣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写文章赚大钱了。监狱长对曼尼克思很关照,专门给曼尼克思配了一张书桌。夏威夷总督福瑞尔(Frear)与他有点老交情,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也送来了一台旧打字机。

曼尼克思便在安宁的牢房中,将自己想象成伟大的东方政治家李鸿章,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每写完一部分,他就将稿件寄给一些报刊。 

 

《李鸿章日记》问世读者争相传阅

曼尼克思的出色才华,令他创作的“李鸿章日记”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纽约《太阳报》当时请专家对这些“日记”进行了鉴定,确认为真品后,便迅速为曼尼克思开设了专栏,名为《李鸿章日记:根据中国广东的原始资料编译》。随后,伦敦的《观察家报》主动来信,希望能在他们报纸上开专栏,并保证将提供比《太阳报》专栏大一倍的版面以及高达1000美元的稿费。 

曼尼克思欣然接受。于是,“李鸿章”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畅谈他的人生、事业,评论当世的伟大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 

曼尼克思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夏威夷总督福瑞尔干脆下令给他减刑,他实际只在监狱中呆了8个月。出狱后,经济上大为宽裕的曼尼克思,在知名的马诺阿山谷(Manoa Valley)安了家,专心写作。

但曼尼克思并不满足现状,又“组建”了一个“太平洋联合通讯社“(The Pacific Associated Press),亲自出任主席。此外,这家“通讯社”的总经理利昂纳德(Wm. G.. Leonard)、秘书瑞桑乐(Carl von Ressengler)和司库等人,虽然都堂皇地在公司信笺中印了大名,但实际上都是曼尼克思虚构出来的人员。这家“通讯社”给美国的各家报刊总编辑写信,推销他们的新闻服务。而信的落款则为奉天、新加坡或悉尼,以显示通讯社在亚太地区的庞大网络。但在新闻圈内,“太平洋联合通讯社”并不如预想中受欢迎,曼尼克思便只好关闭了他那些子虚乌有的北京、东京和海参崴“分社”。 

就在曼尼克思和自己的想象纠缠不清时,《李鸿章回忆录》开始遭到严峻的挑战。

访美史实摆乌龙 专家指其伪造

问题出在书中李鸿章访问欧美的部分。 

该书在英国出版后,一些英国汉学家就发现了李鸿章访问欧美的一些细节有问题,但真正的致命挑战发生在美国。挑战者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顿人杜维德(E.B. Drew)。他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精通中文,与李鸿章关系很深。李鸿章1896年访美期间,他全程陪同。

引起杜维德怀疑的,是曼尼克思的《李鸿章回忆录》中所载李鸿章在美国最后一天的日记。书中,李鸿章在返回中国的前一晚,在旧金山写道:

“今天,我的朋友们带我参观金门湾,这是我第一次从世界的这一边看到辽阔的太平洋。真难以相信它如此辽阔万里。当我登上旧金山海湾入口处的高高悬崖,举目眺望,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美丽的祖国。那些有关我的非议和责难,我一概不予理睬——我只有一颗中国心。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皇上,我屈膝向他下跪;我也仿佛看到了天津、广东和汉口,这些我曾经热爱并将永远热爱的地方。我回到住处后,良久无言,这几个月来我走遍了世界,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能亲吻到祖国的土地!” 

这段声情并茂的文字至今读来还令人感动。但问题是,李鸿章在美时,为了表示对美国排华政策的不满,拒绝访问排华严重的美国西部,为此,李鸿章辗转取道加拿大温哥华登上回国的邮轮。作为“全陪”的杜维德,与李鸿章一起在温哥华的酒店中度过了美洲大陆的最后一天,李鸿章怎么可能跑到遥远的旧金山金门湾去眺望祖国、大发感慨呢?

杜维德由此生疑,并对这本书做了细致地勘对,又发现了很多问题。他断言,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是伪造的。杜维德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了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并交给了美国《国家》杂志。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质疑纷涌而来。倍受压力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决心彻查。但他们坚信,即使该书有重大错误,但绝不可能是完全伪造的。他们希望与曼尼克思亲自沟通,以便澄清种种传言,给读者一个交代。 

这时,曼尼克思却“不见”了。 

出版社上阵比对 真相终水落石出

据他的“代理人”莱昂纳德(William G. Leonard)当时说,曼尼克思正在中国访问,与李鸿章的继承人们商谈要事。当然,这位“代理人”莱昂纳德依然是曼尼克思虚构团队中的新成员。曼尼克思此时定居加州,忙于为很多报纸写专栏,没时间、更没办法应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的质疑,只好杜撰一个“代理人”出来挡驾。

出版社无奈,只好把杜维德提供的质疑资料寄给莱昂纳德,并敦促这位“代理人”及时将信件转给曼尼克思,以便回应杜维德的质疑。 

当然,“代理人”是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去惊动百忙之中的曼尼克思的。在给出版社的回信中,这位忠诚的“代理人”对杜维德进行了嘲讽,认为杜维德虽然在中国服务了20多年,但他显然并不熟悉李鸿章的很多活动。这位代理人说他已经请曼尼克思做三件事,以便澄清谣传:一是从李鸿章家族手中获得一份相关的声明;二是提供中国政府批准查阅和翻译李鸿章日记的批文;三是从中国的“文化部长”那里取得对全书的认可。他在信中还自豪地宣布,《李鸿章回忆录》被回译为中文后,得到了中国高级官员们的一致赞赏,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还准备给曼尼克思授以勋章。“代理人”莱昂纳德讥讽道:“袁世凯总比杜维德更了解李鸿章吧!”

信中称,有很多出版商在争夺李鸿章残存的手稿,但都没有成功。正是这些家伙,怀着嫉妒的心理,大肆攻击《李鸿章回忆录》。最后,莱昂纳德请出版社转告杜维德,他愿意拿出5000美金、同时希望杜维德拿出2500美金,双方各自证实自己的观点,胜者通吃。

出版社对打赌毫无兴趣,他们希望看到曼尼克思本人对书中基本事实的错误做出解释。 

而无奈之下,出版社只好用了最笨的一招:将《李鸿章回忆录》与曼尼克思坐牢时借阅的所借书籍进行比对。他们专门聘请了夏威夷图书馆的伊丽莎百及中央联合教会的露丝,根据曼尼克思当年从这两家机构所借阅的书籍清单,一一进行比对。

两位图书管理员惊讶地发现,曼尼克思的大作,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那些书籍,但都做了十分巧妙的编辑处理,用李鸿章的口气进行了精心的改写。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李鸿章回忆录》的确是一本伪造的历史书。而换个角度看的话,曼尼克思本人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有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李鸿章回忆录》是一本堪称伟大的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页传奇。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