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杂烩,好吃就多吃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12.27 点击数:20
今日生活报

【报纸名称】今日生活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12.27

【版次】第A15版()

【入库时间】20140230

【全文】

李鸿章杂烩,好吃就多吃

若说李鸿章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相信都没人会反对。但是你知道吗?他还是个嘴巴特别挑剔的美食家呢!据说,李大人每每出使外国,随行的中国厨师多达十几名。带厨师也就罢了,李大人还要带许多中国厨具,带许多让外国人们感到奇特的中国食材。

最霸气的例子是,当年李大人出访英国,曾经到戈登墓前致敬。戈登的后人甚为感激。于是送给大人一条非常名贵的狗。据说这条狗,还曾经在当地的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

但是让送礼的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收到了李大人的一封信:“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咸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意思是说,谢谢您的厚赠呀,你送的这条狗,俺老李吃了。感觉口味不错……想来,戈登的后人一定是被这爱吃的李大人雷得外焦里嫩了。

国人爱吃。天上地下、飞禽走兽,没有不敢吃的,也因为这种痴迷,故而深得其髓。这不,咱合肥干脆有一道美食直接以李鸿章命名了,那便是李鸿章杂烩。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记述了这道菜的由来。说的是李鸿章到美国访问,下榻高级宾馆。但只吃自己厨师做的东西。对此,洋人表示不解,询问李所食为何物。翻译说:杂碎(chopsuey)。一时间,“李鸿章杂碎”声誉鹊起。不少中餐馆纷纷更名易帜,署店名“李鸿章杂碎”云云。政治家的偶然为之,竟然盘活了一个产业。“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就是这类事吧。

据了解,此菜由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煮熟后,菜肴看上去红润油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鲜美可口,既能下酒,又能下饭。

也另有说法是,当年李大人在美国使馆里宴请洋人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无论历史真相到底如何,民国雅士张伯驹先生赞此菜“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如此一菜”必然是对的。想吃的小伙伴们,可以去双岗的八大碗或者宿州路的刘鸿盛感受一下哟!小编本人就特地为此跑去刘鸿盛尝试了一番,鲜而不腥,醇香不腻,咸鲜可口,必须点个赞啦。

四大名点,合肥的金字招牌

如果说包公鱼、曹操鸡这些悠久的传统食物如今已难寻,那么合肥四大名点绝对是个异类,因为纵然穿越历史长河,它依然随处可见。咱们哪个合肥人又不是从小吃到大呢。去合肥的各大超市瞅瞅,家乐福、大润发、合家福......临近年关,摆在食品类最前头的可不就是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吗?

关于四大名点的历史典故,自然也少不了。比如麻饼的产生就和朱元璋有关。相传在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其水师将领合肥人张德胜,为了筹办干粮,当水师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种大“金钱饼”,以糖作馅,酥甜可味,水师们吃了家乡特制的饼,士气大振,战胜了元军,乘胜夺取了采石天险。特制的这种大的“金钱饼”,就叫麻饼。

烘糕的由来,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北宋末年,淝河之滨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从军在外,家中只剩其与婆婆。一日,翁媳突发奇想,将面粉和食糖放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煎烤,待焦黄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闻此香味,胃口顿开,边品尝边问翁媳道:“这是哄糕(哄,合肥话是什么的意思)?”翁媳为了让翁老太高兴,便随口付和了句:“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烘糕”。烘糕是小长方形薄片糕点,味道甜糯。寸金则是类似于小棒子一般的小吃,其特点在于入口香脆。而寸金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一寸光阴一寸金。白切是用糖稀与白芝麻混合,搅拌均匀了,入锅烘炒到将要熟透,出锅用快刀切割成很薄的两寸见方的薄片。入口甜香,且有芝麻的香味。

身为85后,坦白说我对四大名点实在兴致缺缺,但是在外婆这辈老合肥人看来,四大名点可是了不起的东西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合肥的四大名点都是得排长队才能买到的,还要用粮票换。而且必须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平时哪舍得吃呀。就是买回家了,因为数量少,也还得先让长辈和孩子品尝。”外婆眯着眼追忆往事。

在外婆看来,四大名点中,别的买不到倒也不要紧,但烘糕一定要买来,因为烘糕又叫“红高”,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的意思。

如今四大名点已成为合肥当之无愧的一张名片,只是对合肥人本身而言,吃的意义到底不如送礼的意义来得大。

想当年,梁实秋客居台北“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这或许就是美食的力量!它让我们口水长流,美梦常有。而这些在荏苒韶光中被流传下来的美食典故,宛如一道清蒸大菜云蒸霞蔚般托上来,犹如西洋歌剧中高不可遏的咏叹调,让人灵魂出窍,食欲大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