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33)》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02 点击数:3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02

【版次】第B09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中法战争中国付出了接近一亿两白银的代价,相当于清政府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基于中法军事力量在越南的实际对比,李鸿章做出一个判断:早一点从越南脱身,不要在越南陷得太深。大清尚在自顾不暇之时,还要去管别人,还要去拯救别人,怎么能够做得到?当时香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何启,就说你先把自己保住,你连自己都保不住还要去救别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所以李鸿章提出,中国不再承认越南为中国的藩属国,也就是说中国不再去保护越南,让越南放开通商。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越南和世界各个国家建立通商外交关系,世界各个国家在越南都享受利益均沾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吞并越南或者控制越南,这样就把法国一国控制越南的局势给破坏了。因为英国、法国、德国、俄国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怎么利用呢?越南向各国开放通商,各国都在这里通商,各国都有利益在这里,那就谁也不可能单独把越南吃掉。这就是李鸿章当时的想法。

然而李鸿章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绝大多数人,甚至李鸿章的部下张树声,都反对李鸿章的意见,支持张之洞。大家都主张废除和约,把军队派到越南去和法国人打,要朝廷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冯子材的部队,和法国人干,要伸张正义,要保护越南,要维护很多年来的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一状况。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反映了清政府统治阶层的思想不统一。而老佛爷慈禧呢,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就想打,但又觉得打不过法国人,这时候又想和,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就导致了这一场中法战争,出现了一会儿打一会儿停,打打停停的局面。正因为清政府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战略指导思想,对这场战争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所以中法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是不妙的。

我们再来算一笔账,中国在越南和法国人打的这一仗,一共付出了多少代价?这场战争,清廷光军费开支就有三四千万两;加上当时为此还借了很多洋人的钱,大概两千多万两;再加上战争当中的损失:一个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州船政局被毁掉了,一个是当时中国比较先进的一支海军——福建水师被全部干掉了。这给中国造成的剧痛,是所有中国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的。就这样,中国付出了接近一亿两白银的代价,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半的财政收入。我们把一年半的全部收入都丢在了越南,为保护越南这个中国的藩属国,我们和法国人打仗花掉了。这一亿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可以建四支北洋水师这样的舰队。而如果福建水师还在的话,李鸿章当时建三支舰队的战略构想,就有可能逐步地实施。如果这一亿两银子,都用在中国海防防御体系的构筑上,可以使中国的海防得到一个巨大的飞跃式发展;这一亿两银子,如果用在中国军队的整军备战方面,也可以使中国军队走上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个钱用在自己国内,却用在了帮助越南人打法国人的这场战争中,统统消耗掉了。

福建水师被法国人摧毁的时候,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还没有建立,还在不断地买船、不断地定船的过程当中。有人说李鸿章这个投降派误国,其中一个重要例子就是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实际上中国已经有了两条最现代化的军舰,这就是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两条船。

1884年,这两条船在德国的伏尔铿船厂已经建好。造这两条船总共花了1400万马克,相当于中国的340万两白银。当时国内的主战派有人向李鸿章提出建议,早一点把这两条船开回来,把孤拔的法国舰队干掉。因为这两条现代化的军舰,足以与孤拔的法国舰队相抗衡,毕竟法国开到中国边境的海军力量是有限的。但值此中法交战之时,这两条船要从德国开到中国来,这一路难保不被法国劫持,怎样才能不被法国人劫持呢?李鸿章就让中国驻法国大使李凤苞和许景澄,去找德国首相俾斯麦,请求俾斯麦同意这两条船挂德国国旗运送到中国来。因为李鸿章想法国在十年前的普法战争中曾被德国打败过,法国的军事力量不敌德国,所以法国人是不敢碰挂着德国旗的军舰的。但是俾斯麦不同意,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打仗,是你们之间的事情,我德国保持中立,不介入这场战争。

下回预告

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在越南打的这场中法战争,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是中国放弃了越南,而这正是李鸿章最早的意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