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李鸿章当铺”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12 点击数:40
安徽商报

【报纸名称】安徽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12

【版次】第B02版 (人文·策划)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孔城老街。李鸿章当铺就在这位路人身后不远处。

△当铺外景

◇当铺外墙上的拴马石

△当铺最后三进现已成一幢独立大屋,这是临孔城河的一面。

△大屋内景,可以想见当年的气派。

文/图祁海群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安徽各地的“李鸿章当铺”,不是坍塌,就是岌岌可危,纷纷告急。

寻访安徽境内的“李鸿章当铺”,不仅是想了解它在地理、建筑规模和运营等物态化的一面,更是想记录下和当铺有关的人、物、事,从人文角度,对其历史脉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梳理。

我们也希望,仅存的这些“李鸿章当铺”,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让它们在时光的侵蚀中,不至于纷纷过早的沦为废墟。

铁皮门上犹留刺刀印

●名称:柘皋李鸿章当铺●座落地: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北闸老街●建筑规模:三开间五进,占地5000平方米

江淮一带的李鸿章当铺,从建筑上来说,外形和构造都差不多,五进是最基本的标准,从前到后,三间歇山式悬山顶结构房,中间用两个天井隔开,四周则是用不开窗或少开窗的山墙围起,而这山墙,肯定是那条街上最高的,远远的,在镇外就能看到。

位于柘皋老街中段的李鸿章当铺,也是老街上最高最巍峨的建筑,共三开间,占地近5000平方米,可惜后面两进都坍塌了,剩下五分之一,如今已成危房。但是剩下的这些,却保存得最为原始,屋内格局基本没动,连当年包着铁皮的大门,也使用至今,只是锈蚀得很斑驳,想推开它,很要一把力气。

站在老街对面仰看当铺的门脸,仍可想见老屋当年的气派。正门和两边侧门都是条石门框,门框上方再横一细条石,上面雕刻祥云花卉图案,显得端庄素雅,正门上方的阁楼窗,开在挑檐式门楼中间,窗户正上方紧挨处,又开一八角形小窗,再往上即是滴水檐。开这扇小窗的目的何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说,从他们最早见到当铺时起,就是这个样子。

当铺临街外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四个拴马石,这也是此家当铺所独有的建筑。拴马石嵌在一米多高的墙体里,那是四块普通的石头,中间挖出一个鼻型的圆洞,留下一段小石柱,用来系马缰绳。摸着棱角已被磨得光亮圆润的拴马石,想来不知有多少马匹曾在这里驻足,而当铺门庭若市、商贾出入的昔日繁华,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民间记忆]

1937年,一天深夜,土匪“孙猴子”带着一队人马,杀气腾腾地扑进镇子,直奔李家当铺而来,他们砸开大门,冲进当铺,将钱物洗劫一空,然后在人喊马嘶声中扬长而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在当铺正中的铁皮大门上,至今依然可见深深的刺刀印和枪托砸下的灰白凹坑,像是一场意外留下的伤疤,永远烙在了当铺的身上。

这场劫难,让李家人吓坏了胆子,他们找到镇上的乡绅、鼎新酱园老板鲍春谷,求他代为管理,然后就惊魂未定地逃离了这个险恶之地。鲍春谷虽为人豪放,古道热肠,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也拿当铺没好法子想,但他知道老房子不住人,会倒得快,于是,房子空了没多久,就开始对外寻租。

搬进当铺的,是一位名叫李惠卿的牧师,也就是今天老房主人李新华的父亲。那一年,李惠卿36岁,却已经在柘皋开堂布道三年,这位祖籍山东寿光的儒雅先生,从上海神学院毕业后,就受中华基教圣书院总教会的派遣,来到当地传教。他先是租用了老街上钱信太布店的一间门面作为办公地点,后又搬到了三友商店,当铺寻租的时候,他立即从会堂经费里拿出钱,用80石大米的价钱,从鲍春谷手里典下了当铺右开间北边的三进,楼上楼下共计16间,住家办公合一,一边传教,一边行医。其时,李发展的教徒近400人,常在当铺里举办活动,成为老街上的一景。

在李新华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北闸老街非常繁华,当街铺的青石板,被车轮轧出寸把深的道道沟辙,终日里人来车往,市声沸腾。在李鸿章当铺的南隔壁,紧挨着的是一家徽州人开的茶叶店,店主是个清瘦的中年人,整日里劳劳碌碌,好不容易偷了闲,就端个细瓷茶壶站在檐下和对面说“新闻”,话里带着浓重的乡音,李新华一句也听不懂。茶叶店过去,是布店、粮食行、金银首饰店、药铺、酱坊、糕点铺子……天擦黑时,街上家家点起时髦的汽油灯,照着那些卖粮的乡下人,一头扎进茶馆,不吃到醉醺醺,绝不肯踏上回家的路。

孔城河边的神秘大屋

●名称:孔城李鸿章当铺●座落地:桐城市孔城镇老街●建筑规模:三开间七进,占地2000平方米

孔城的李鸿章当铺,官方叫“李鸿章钱庄”,和运漕一样,当地人也只管它叫“李鸿章当铺”,它的主人,是李鸿章的嗣子李经方。和李凤章李鹤章经营当铺不同的是,李经方已经将现代企业的一些内容带进了经营中,钱庄就是明显一例。李经方开办的钱庄,将汇兑和典当功能合二为一,已经接近于现代银行,一度非常繁华,直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国外资本大量输入中国,钱庄才开始衰落,并很快夭折。

孔城老街的临街商铺,都是前店后坊,亦商亦居,临街这面,以十多块一丈多高的木板拼在一起,开门时拆下,打烊时再拼上。所以孔城的这家当铺,除了防火墙比周围高出少许、二楼外墙用木板加固外,其门脸和别处的那种凛然森严完全不一样。

但精彩之处,却藏在后面。从前门进去,是不算宽敞的营业厅,有一圆月门通往小天井。小天井后面,原本有两进房,想来应该是雇工伙计办公及起居的地方,可惜已经完全被毁,堆满碎石乱砖,长着齐膝深的衰草。这使得当铺整体建筑被拦腰截去一节,过了第一进小天井,面对的,则是几十步开外一幢像城堡一样的大屋——那就是当铺的最后三进。

从外面看,大屋长约40米,宽约20多米,高约六七米,屋子的两面侧墙,从墙根一直砌到屋顶,不留一扇窗户,看上去坚不可摧。大屋由一扇门与被毁的中间两进相连,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门一关,就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封闭的世界,才是当铺最隐秘和最豪华的地方,从其内部构造来看,此地更像是一个高级会所。硕大的两个天井、二楼一圈“跑马栏”、100多平方米的功能区域、数十根木柱可以隔开众多小密室——这样的设计,在其他当铺绝无仅有。

大屋临孔城河的这面,同样开有一个不大的门,门外还有一圈小院,院门正对着孔城河。在当时,孔城是一个很繁华的水运枢纽,在大屋两边不远处,当时就开设有亚细亚公司和美孚公司的专用码头。低调神秘的客人来此处办事,可由水路进镇,船停在大屋的后门,弃舟上岸,抬脚就能进门,神不知鬼不觉——联想到当铺主人李经方的复杂人脉和身居高位的背景,他在孔城有这样一个极其神秘的所在,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民间记忆]

孔城老街共分十甲,各甲间有栅门,到了晚上,栅门一关,各自为政,防盗防火,互不相干。

孔城李鸿章当铺,位于二甲22号。在旧时老街的规划里,二甲以药店、布匹店为主,相邻的一甲则以南北杂货店、米行、木匠铺居多,三甲里有学校,四甲为区公所所在地,拐到横街,则遍布爆竹店、纸坊、粉丝店。

上世纪30年代,孔城曾遭到土匪“张大鼻子”的洗劫,对方一百多号人,侦察多日后突然动手,镇上猝不及防,被劫的十室九空,更令人气愤的是,土匪来不及搬运劫掠来的财物,竟威胁镇上居民充当搬运工,他们无可奈何地替土匪扛抬着自己的家产,一口气搬到了八里外的高家旗杆。

也就在那个时候,当铺主人将后面的三进大屋,卖给了镇上富商、靠买卖布匹起家的郑东吾,从此改名郑家大屋。那个时候,郑东吾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老本行外,还开办了协华烟厂,生产手擀烟和纸包“大中华”香烟,由于烟质很好,与镇上另一家大中华烟厂一起,对一直占垄断地位的哈德门香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不得已,哈德门香烟公司派人来到老街,重金租下半面墙,做了一个巨型的广告,来和两家烟厂叫板。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