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43)——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16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16

【版次】第12版(文艺周刊)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冰火两重天

蒲安臣荣归故里,在美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不仅仅因为他是美国人,也表明当时美国政府对大清国表现出合作的姿态。

1862年,美国政府就提出对清政府的“合作政策”。然而,蒲安臣的巡回外交并非一帆风顺,英帝国主义者就没有美国人那么通情达理了。英国人对蒲安臣特使热情不足,冷淡有余。蒲氏使团离开美国,于9月中旬到了英国,焦急地等待了两个多月才承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接见。蒲安臣以极大的耐心等来了与英国外交大臣克赖兰登勋爵的会谈。随后,英国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今后不用妨害中国独立与安全的不友好的压力,只对中国中央政府交涉,不与地方当局谈判,但中国必须遵守条约。英国遇有臣民的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威胁时,仍必使用武力。

蒲安臣的撮合总算有点成果,英国暂且搁置了对清朝惯用的武力威胁的“炮舰政策”,尽管有保留、有条件,仍不失为一种承诺。恭亲王信任和倚重蒲安臣十分英明,蒲安臣不辱使命,格外卖力地为清政府办事。他在1868年年底离开英国,转年1月下旬到了法国,并在卢浮宫拜会了拿破仑三世。他们得到了通常法国人给予高级外交使节的礼遇。《纽约时报》报道这一事件时,透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德纳·维尔勒特侯爵(当时法兰西帝国国防大臣)亲自向皇帝介绍蒲安臣先生时,法国皇帝表现得非常惊讶,因为他发现是一位美国人在担任清国的外交使团的团长。对此,蒲安臣先生报以愉快的微笑。接着,在皇帝和这位清国头等公使之间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接下来递交国书和相互致词是必不可少的。法国人热情有加,但不办实事。拿破仑三世不愿意签订平等条约。他们暗自和英国外交大臣克赖兰登约定,同英国采取同样的政策和一致行动。蒲安臣风尘仆仆,接连访问荷兰、丹麦和瑞典之后,到了普鲁士。威廉一世和号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很欢迎清朝使团的到来,又是接见又是宴请,致词时对大清国大为赞赏。其后,俾斯麦应蒲安臣之请,发表一项跟英国政府相似的声明。

最后一站去俄罗斯,此站非同寻常,它是清政府主要想打通关系的国家,但不幸的是它成为蒲安臣人生的最后一站。其实他心里清楚,俄国这一关不好过。俄罗斯野心大,对大清国觊觎已久,恨不得寻机会占便宜,怎么肯跟你真心实意地进行谈判、签订平等条约呢?蒲安臣是硬着头皮去的,结果受到对方不冷不热的接待,正事不同你谈,耗着你,淡着你,让你识趣地赶紧打道回府。蒲安臣心情郁闷,加上连日劳累,他的身体出现不适。后来他见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邀在皇宫欣赏古玩,闲逛了一番,明显是敷衍了事。盘桓数日,连累带气,蒲安臣病倒了。勉强支撑几天,蒲安臣一病不起,为大清国的外交使命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清政府对蒲安臣的尽职尽责深受感动,追认他为“一品衔”,额外拨了一万两银子作为丧葬费,恭亲王亲自到美国驻京大使馆吊唁。蒲安臣死后,外交使团团长由志刚接任,他缺乏蒲安臣的积极主动,对当时国际间的交往一窍不通,走马观花地访问了比利时和意大利后匆匆回国。恭亲王借用美国公使蒲安臣做清政府的亲善大使,不能不说是个创举。蒲氏外交修补了同西方列强的关系,暂时消除了英法等国的武力威胁,为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创造了一度相安无事的外部环境。此时,洋务运动已在大江南北蓬勃发展。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