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59)——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3.03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3.03

【版次】第06版(文娱)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打造亚洲第一舰队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临近年终的时候,朝廷内部召开了一次高峰论坛,论坛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起,研讨的主题是筹办海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方大员纷纷上奏发表见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陕甘总督左宗棠针锋相对,论争极为激烈。恭亲王上台以后,奉行“趋利避害”的守势外交,十几年来中外关系比较和谐;洋务运动方兴未艾,内外部环境呈现从未有过的景象。为何在这种时候急迫地提出海防问题?原因在于日本的侵台炮声,惊破了帝国的大梦。1871年11月,琉球岛民六十多人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泊到台湾岛,不幸被岛上人杀死54人。日本以此借口保护琉球岛民,密谋出兵台湾。一个叫李仙得的法国人掺和进来,怂恿日本打台湾,遂被日本聘为外交顾问。1874年,日本紧锣密鼓地准备侵台,引起国际舆论的抗议之声。

贪心必然伴随冒险,日本不管不顾,派兵3000名悍然侵犯台湾。此时的大清国还蒙在鼓里,北洋大臣李鸿章听到消息时,竟然不相信日本会侵台。不知清政府当时怎么想的,不派兵御敌驱倭,却要跟侵略者坐下来“媾和”。日本谈判代表大久保利通来个狮子大张口,要清政府赔偿200万两银子。没理的主儿比占理的更骄横。经过几轮谈判,中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本结束侵台,大清国无缘无故地当了回冤大头,赔偿50万两银子了事。这一事件警醒了清政府,才引发关于海防的大讨论。

李鸿章同左宗棠争论的焦点是,加强“海防”还是加强“塞防”。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了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他赞扬总理衙门提出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大举措,同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奏请建立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他本人认为应优先加强海防。

远在陕甘任上的左宗棠坚决反对李鸿章的主张,他认为加强西北边塞的防守更加重要,巩固新疆边防。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清政府采取和稀泥法子,综合二位重臣的观点,归结为海防、塞防并重战略。加封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负责南洋海防。恭亲王领衔的总理衙门授意可以建三洋海军,拟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的原则,李鸿章如获至宝,考虑到造船不如购船,放开手脚购买外国船舰,创建北洋水师。

李鸿章听从福建巡抚丁日昌的提议,不惜耗巨资购买铁甲巡洋舰。1880年,向德国伏尔锵厂订购七千余吨的新式铁甲战舰两艘,李鸿章将其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同时订购一艘快船,称“济远号”,它们是北洋水师的主力船舰。

1895年后,又和英德两国船厂订购了各两艘快船,分别命名为“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再加上先前从英国阿模士庄厂购买的六艘炮舰和“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北洋水师的舰船总数25艘,总吨位数为27470吨,实力远远超过日本,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舰队。

北洋水师建立,李鸿章奏准朝廷任命淮军将领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牢牢地将北洋海军掌握在自己手中。自1884年至1888年,他三次检阅北洋水师,浩瀚的大海上龙旗猎猎,炮声隆隆,25艘大小战舰鸣着礼炮,喷吐着浓烟,列队在李大人面前浩浩荡荡驶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