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第一”到日落威海卫——北洋水师的覆没之路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11.24 点击数:80
安徽市场报

【报纸名称】安徽市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11.24

【版次】第B2版:品读周刊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刘公岛博览园

北洋水师军旗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有人统计,不算南洋水师和广东、福建水师,仅建成北洋水师就耗银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官兵薪俸、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后路各造船修船局厂及官衙的开设维持费、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费等等,合而计之,清廷为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投入巨资培养的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竟然不堪一击,最终走向覆灭。时至今日,我们已知甲午之败是多方因素使然。有政治的腐败,更有军事的腐败。从成立到灭亡,北洋水师究竟是如何从“亚洲第一舰队”走上了不归之路?

初具海防意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达2.1万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就诞生在这片神圣的海洋上,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军建设达到了巅峰,此时的中国海军无论是舰船吨位还是战斗力都远远处在世界各国之前。但此后明清数代皇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消极防御政策,从此中国的海军建设陷入了停滞、倒退的深渊,中国海上再无一刻太平。

鸦片战争后,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其后,经过沈葆桢数年苦心经营,马尾船厂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而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马尾由此成为了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正当中国的海军建设在按部就班进行着的时候,1874年5月日本利用冲绳渔船飘流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发生冲突为借口,派兵3000在台湾登陆,“欲就此确认琉球为日本领土”,并进而侵略台湾。清政府急派沈葆祯率“安”、“伏波”等舰前往台湾,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慑于清军威力,日军被迫逃离台湾。由于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中朝大国瞧不起的落后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当时,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遂先创设北洋一军,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水师的成军之路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开始了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丁汝昌等自杀殉国后,牛昶炳和洋员及诸将等商议投降问题。美员浩威提出对丁汝昌之死,要严守秘密,以免影响投降谈判。有人提议按丁汝昌生前命令,沉船毁台,然后议降。帝国主义分子马格禄、浩威和一些民族败类,不仅不同意,还盗用丁汝昌名义向日军乞降。乞降书由浩威用英文起草,然后译成中文。派广丙管带程璧光为军使,乘镇北炮舰,上竖白旗,由西口出港,将乞降书送至日本舰队旗舰松岛上。之后,程璧光再乘镇边炮舰,下半旗,持伪托丁汝昌之复信,来到日本舰队,诡称昨夜丁提督于写完复信后自杀。其后几天,程璧光等人缴出威海卫清军海陆投降军官及洋员名册和兵勇军属统计表。并于当夜,牛昶炳与伊东祐亨签订投降条约十一款,即刘公岛条约。根据投降条约,清军缴出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全部残余军舰以及刘公岛上各炮台所有军械弹药及军事设施。

1895年2月17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摆出一副战胜者的架势,耀武扬威地正式占领了威海卫港。并举行“捕获式”,将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残余舰船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全部俘虏。扯下中国军旗,升起日本旗。只将练习舰康济卸下大炮,解除武装后交还中国,用来运送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灵柩及洋员等去烟台。当天午后4时,康济号载运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灵柩,海陆军官及洋员,在潇潇春雨之中,汽笛哀鸣,凄然离港。至此,清政府花费巨额白银、经营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宣告全军覆灭。

失败的多方原因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日本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在战术方面,北洋水师未从当时武器的进步中寻找战术发展的趋势,只知采用一成不变的整体阵形。两军一旦交火,清军阵形立即混乱,处处被动挨打。在对手巧妙灵活的攻势面前束手无策,导致队形溃散。而日本联合舰队则充分发挥了其创造力,采用两支分舰队的编队,从而获得了远高于其对手的机动性。而且,北洋海军训练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实战训练。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北洋水师的军旗

清朝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国订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国旗的质地、章色。

万年国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北洋水师的官制等级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参将四员,游击九员,都司二十七员,守备六十员,千总六十五员,把总九十九员,经制外委四十三员。

军衔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北洋水师的舰艇

铁甲舰:定远、镇远 (定远级铁甲舰)

快船: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 

碰撞巡洋舰:扬威、超勇 

蚊炮船: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