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中日决战》出版,反思与解密甲午海战 追问甲午战争的两个轮回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5.04 点击数:30
海口晚报

【报纸名称】海口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5.04

【版次】13版:副刊·阅读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中国的“同治中兴”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进行,为何甲午海战中溃败的是中国?为何日本两次终止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著名作家师永刚、张凡编著的《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下文简称《首败》)一书再次抛出这些问题,追问并反思那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败局。

 

《首败》

师永刚 张凡 著

凤凰出版社

“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的竞技赛

对于甲午海战产生的诸多问题,《首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都给予了解答。师永刚在《首败》中写道:“‘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宣布了一场竞技赛的开始。但是一方极力要恢复传统,李鸿章自称补锅匠,要补救的是一口四处漏水,遍体裂痕的体制之锅。一方却要砸倒重来,全盘西化。”

彼时的中国,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左宗棠出征新疆,李鸿章在其一手打造的淮军中更是大力普及西式武器,“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方略大行其道。

而日本的道路却是改变体制,“脱亚入欧”。师永刚认为福泽谕吉是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人物。这位日本近代思想先驱认为“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日本人对自我前途的认识,似乎预示了它对中国的侵略。然而师永刚认为,日本并不是在它“脱亚入欧”,国力强盛后才觊觎邻国国土的。《首败》中对史料的梳理表明,早在14世纪,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居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1716年,并河天民向幕府呈献《开疆录》称:“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朝鲜、琉球、南蛮诸国。……大日本国更增加扩大,则可变成了大大日本国也。”这是日本“大日本帝国”的思考和行动样式的最初版。可以说,向邻国扩张是日本历史上一直存在于精英阶层中的一条思想脉络,而近现代日本两次终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种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战争造成了共同的国民性

虽然“甲午战争”使中日两个成了敌对的双方,但也唤起了中国的精英阶层向日本学习的欲望。《首败》中提到,在甲午战败之后,章太炎、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李叔同、胡风、周扬、田汉、夏衍、欧阳予倩等为数众多的民族精英都选择了留日。

而日本在转型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19世纪早期,日本与中国一样处于同样僵化的国家,遭到了西方国家的侵略。国门洞开的日本政府更是派遣了数量庞大的留学生赴西方“取经”。

《首败》总结认为,两国类似的经历说明,战争塑造了中国和日本一致的国民性:师从战胜自己的国家。而这对目前中国的境况颇有启示。师永刚说:“本书已完全超越狭义民族视角,试图用历史残存的证物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又一个甲午年———2014,我们如何翻开中国的新篇章,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如何能够永远不再败。这也是出本书最重要的意义。”(钟华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