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的 海防塞防之争

作者: 佟一哲 日期:2014.08.05 点击数:60
深圳特区报

【作者】 佟一哲

【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05

【版次】第C02版:理论周刊/甲午战争120周年回望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图为日本漫画:长崎事件后,日本幻想着自己的舰队能令中朝望而兴叹。(资料图片)

1874年,李鸿章上奏组建北洋水师,主力战舰悉从国外购进,军事教官也大多从国外聘请。图为军事教官英国人琅威理与致远舰军官合影。(资料图片)

佟一哲

提要

海上的保障一旦失去,日军以海陆并进的方式迅速控制了整个战局,最终彻底击败了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中国战败已成定局。甲午战争,是高度近代化的日本战胜了依然以天朝第一自居的保守中国。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面对着西部的中亚势力、北部的沙俄、南部的法国(越南)、东部的日本(朝鲜)等多重挑战。海防与塞防之争实际上是在国家实力不能兼顾两头的时候,做何种战略方向的选择之争,战略方向选择对了,就会改变历史。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结果。甲午战争虽不及随后的日俄战争激烈,但其影响之大却决定了中日两国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变迁及国家命运。欲知晓甲午战争,必须先了解19世纪整个世界的大趋势。

19世纪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专制君主制让位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商业贸易和工业化的发展刺激着欧洲列强不断向海外扩张。李鸿章在1862年上报朝廷的奏折里提出,清王朝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A

原本财政紧张的清政府在建设海军上就更加捉襟见肘,更多的钱被用在了西征的战场上。左宗棠西征大概花费了7700万两银子,中国海军的建设也被拖延了十数年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中国尝试着迈向近代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举措。洋务运动建立了很多近代工业机构,其重点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纵观洋务运动的成就,几乎都是围绕着国防军事而进行建设,在思想领域、政治体制领域,仍旧是老一套,没有任何改变。在洋务运动的30多年间,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又有新疆叛乱、日本侵略台湾并占据琉球、中法战争等,其中日本于1874年侵略台湾引起了李鸿章的高度警惕,他于是年上《筹议海防折》,提出以下内容:1、将左宗棠西征之饷用作海防建设;2、裁撤绿营;3、设立海军衙门;4、开矿山、修铁路、建邮电;5、选拔幼童出国,同时改革科举,设洋务一科。李鸿章奏折一出,立刻在朝廷里引发争论,由此引起了海防、塞防之争。塞防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海防则是暂时放弃新疆,以西征新疆的费用建设海军。李鸿章和当时清廷内的大多数当权者的意见不同,认为中国最大的危险在东南沿海,而不是新疆,因此要把海口守住。李鸿章赞同丁日昌的主张,在中国建立北洋、南洋、东洋三支水师,每支水师配备20艘战舰,共60艘战舰,这样便可以守住中国的海疆。但朝廷最终还是支持左宗棠西征,同时兼顾建设海防。如此一来,原本财政紧张的清政府在建设海军上就更加捉襟见肘,更多的钱被用在了西征的战场上。左宗棠西征大概花费了7700万两银子,中国海军的建设也被拖延了十数年。

B

甲午战争爆发前,从拥有的铁甲舰吨位上计算,北洋水师是当时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超过了日本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前,从拥有的铁甲舰吨位上计算,北洋水师是当时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超过了日本海军。但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再没有添置一艘新战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号原本是中国订购,后因经费不足放弃,遂被日本购买。经费不足,有挪用海军经费建设颐和园的原因,也有李鸿章与当时主管户部的翁同龢之间的矛盾所致。但根本原因,是清廷中的实力派核心权力集团对建设海军的认识不足,对中国所面临的来自海上的威胁缺乏忧患意识所导致的。

反观日本,其近代化的改革步伐远比中国要快、程度要深。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锐意改革,全国从上到下开始模仿西方建立一系列政治、军事、教育等各项制度。这种改革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一场全民性的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这是与清末自强运动的根本区别。

1873年,日本颁布“征兵令”,国家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民皆兵主义”的政策。明治政府在接下来的西南战争的内战中打败了藩阀军,随即统合国军、藩阀军、江户时期遗留的武士,全力打造日本真正的国家军队。由于日本四面环海,对海军的建设尤其重视。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等七艘军舰停靠长崎港期间,部分水兵与长崎居民及警察发生冲突,此事导致日本朝野和民间开始滋生反清情绪。长崎事件发生后,明治天皇于1887年3月14日发布敕令:“立国之急在我海防,一日不可迟缓。”下令从皇室库存中,拨款30万日圆作为海防捐款。首相伊藤博文、学者福泽渝吉等名流到全国各地游说为海防捐款,仅仅半年海防捐款金额就超过200万日圆,同时日本政府还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圆,支援海军军备建设。

北洋水师于1891年第二次访问日本后,进一步刺激并加速了日本海军的扩张速度,此期间日本向英国购买了北洋水师弃购的当时世界上最新锐最快速的战舰“吉野”号。从北洋水师初次来日至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每年的军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1.7%。日本图强了八年,海军的战斗实力在甲午战争前夕部分超越了北洋水师,使得日本海军成为可以与大清国的海军相对抗的一支劲旅。

C

当时大清朝的北洋系军队仍然是一支用以维持清政府君主专制体制的军队,而日本的军队已经全盘西化,成为了一支国家军队

从武器装备上看,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在伯仲之间,都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陆海军近代化武器。但在军事制度、兵员素质、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后勤体系、情报体系、电报通信系统、战场医疗系统等方面中国与日本相差甚远。简而言之,当时大清朝的北洋系军队仍然是一支用以维持清政府君主专制体制的军队,而日本的军队已经全盘西化,成为了一支国家军队。这样的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其结果不言而喻,貌似强大的北洋陆军不堪一击,英勇的北洋水师也难逃覆没的命运。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中国派了四支大军进入朝鲜,日本也派出军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由此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直接对抗,甲午战争终于爆发。

甲午战争分为四个战场,第一个战场在朝鲜,第二个战场在中国的辽东,第三个战场在黄海,第四个战场在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日舰吉野号发射甲午战争第一炮开始到1895年3月底,日本方面因李鸿章遇刺而无条件休战止,总共进行了8个月。8个月的时间里,北洋陆军溃不成军,很多地方不能坚守一日,被日军一击即溃;更有甚者,日军尚未到,清军部队已经望风而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北洋水师的战斗。

北洋水师是清末中国建立的一支最先进的近代化部队。留学英国的定远号旗舰管带刘步蟾参考西洋军制撰写了《北洋水师章程》,成为北洋舰队的建军宗旨。清政府还从欧洲聘用军事人才,帮助训练指导北洋水师。虽然北洋水师在当时的清朝军队中是最先进的部队,但仍然算不上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部队。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仅受过私塾教育,因与李鸿章是同乡而被提到海军司令的位置上。所以,北洋水师不管装备如何却摆脱不掉私家军队、派系军队的影子。黄海海战伊始,丁汝昌因负伤脱离指挥岗位,北洋各战舰只能各自为战。尽管如此,北洋水师仍然打得十分顽强,击毙了日本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重创日舰松岛、比叡、赤城、西京丸号,但没有击沉一艘日舰。北洋舰队的经远、致远、超勇三舰被日舰击沉,扬威、广甲自爆沉没,其他战舰不同程度受伤。

黄海海战极其惨烈,在世界海战史上是罕见的,无论是大清国的水兵还是日本水兵都为打败对方拼死一搏,表现出各自民族勇武的意志。虽然北洋舰队损失较多,但日舰率先撤出战场。接下来的问题才是关键,日本联合舰队回到基地经过五日的修理便恢复了舰队巡航战斗力,又出现在中国附近海域。尽管李鸿章再三催促急修战舰,但由于北洋水师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落后,北洋舰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修好战舰重新形成战斗力。

海上的保障一旦失去,日军以海陆并进的方式迅速控制了整个战局,最终彻底击败了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中国战败已成定局。甲午战争,是高度近代化的日本战胜了依然以天朝第一自居的保守中国。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面对着西部的中亚势力、北部的沙俄、南部的法国(越南)、东部的日本(朝鲜)等多重挑战。李鸿章力求“保和局”,其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主张尽量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集中时间与力量进行内部的改革。甲午战争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实际上是在国家实力不能兼顾两头的时候,做何种战略方向的选择之争,战略方向选择对了,就会改变历史。

(作者系广东历史学者)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