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刘亚洲谈甲午战争: 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4.24 点击数:10
淇河晨报

【报纸名称】淇河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4.24

【版次】第CB-A10版(晨报10版)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刘亚洲画像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淌血的伤口。今年又逢甲午,如何进一步认识这场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等方面,谈了他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说,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清朝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制度]

甲午之败并非军队之败

而是国家之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

福泽谕吉(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位西方近代文明的启蒙者和伟大的教育家)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日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走的,清朝则反着走的。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说:“日本人到欧洲,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

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

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

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战略]只有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国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只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在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上,与日本明治时期那代人,应该同样值得尊重。问题是,东亚狭窄,容不下两个国家同时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崛起,这就决定了中日间必有一战。

日本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清朝则懵懵懂懂。中日双方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逼迫下进行战略转移。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清朝则在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战略上始终裹足不前。

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战略。中国历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战略家,但是难以有跨越数代人的长久性大战略和实行这种战略的意志。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叫嚣的是“国运相赌”,清朝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意志。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所以它学习的是满清灭亡明朝的经验,以摧毁中国人的心理和意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人那么凶残和几次大屠杀的原因。

其次是战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远。中国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然后才是自身发展的历史。只有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国。甲午战争既是中日双边冲突,又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至今未消。

甲午战争后,日俄冲突成为必然,10年后双方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场新列强战胜老列强的战争,催生了日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清朝经过30年洋务运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将强未强。清朝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战略机遇期不失去。日本则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8次扩充军备,准备“举国发动,国运相搏”。谁的国家战略目标正确,一目了然。但战争结果是,正确者失败,错误者胜利。差距就在军事战略上。

清朝经过了30年的军事变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胜利的军队用未来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失败的军队用昨天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

清朝军事变革还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没有军事思想家就无法进行战争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第二是难以冲破利益的藩篱,清朝的新军本来就是在湘军、淮军基础上组建的,门户对立,内斗激烈,各个集团都在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变异。

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军精神状态差距太大。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

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对比也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写过了: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

中国的国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辉煌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勇武,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也极富创造力,到处是慷慨悲歌、侠肝义胆之士。那时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国传统中最健康的东西,如信、义、仁等。

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人民一代一代进行奴化教育,被统治阶级阉割后的儒学道统使得中国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权力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与道德,因此成了一盘散沙。尤其是经过元、清两个马背民族的统治,中国人的血性几乎被摧残殆尽。

可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发生了。就在甲午战争发生40年后,有一批中国人做出了这个民族近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这个壮举令世界震惊,也令中国人自己震惊,这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一扫甲午年间中国人的懦弱、麻木、贪生怕死,展现出来的是英勇、大无畏的精神面貌。长征,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国运]甲午一役,既是民族之哀又是民族之幸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们还应当感谢日本,毛泽东就讲过类似的话。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

日本是一个有特点、有优点的对手。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没有甲午一役,中国还不知道要再沉睡多少年。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国运相赌”、“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就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

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来是优点的东西,走到极致,也就滑向了反面。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凭借冒险和偷袭,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滥用这种力量,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则惨败。

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当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本文摘自《参考消息》,

网友“安鱼亲水”推荐)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