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求和痛失好局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2.20 点击数:30
老年生活报

【报纸名称】老年生活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2.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甲午战争中国求和痛失好局

\r\n10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都在研究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中国当时真的注定要落败吗?

\r\n日军已成强弩之末

\r\n根据中日两国最新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看到:1895年春节之后,日军的攻势达到了高潮。2月12日,北洋海军司令丁汝昌誓死不降,自杀殉国。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进驻军港和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初,日军调集3个师团,在6天时间里连克数万清军防守的牛庄、营口、田庄台三座重镇,实现了辽河平原作战计划,威胁山海关。日军在甲午战争开战8个月内连连取胜,但这种胜利却接近于失败,日军参战的7个师团,伤亡减员达3万多人,其中死亡和残疾就达1.7万多人,因为战场上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也不少。尽管日军所到之处多有缴获并大肆掠夺,但毕竟国小根底浅,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远远低于中国,军队的数量和军事预算也比中国少得多。经济力量的对比,使得日本利于速战速决,难于打消耗战。到1895年3月,侵华战争才打了8个月,日本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甚至连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因此,日本希望早日议和,并威逼清朝割地赔款。在中日马关谈判之时,日本占领的地区,其实极为有限:在交战9个月后,日军所占领的地区,只有辽宁南部(面积约为辽宁省的1/4)、山东威海卫(占领面积最多时有山东省的1/10)和澎湖列岛(面积约为台湾省的1/20),并未攻下中国的一个省会。而且,日军所占领的多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的地区。日本想在谈判桌上敲诈到更大的利益,就要占领更多的地区,不得不让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在更多的战场上受到更大损失。为了侵占台湾省,又派遣一个师团南下,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加剧了损失。在日军侵占澎湖列岛后,死亡和患病的人数高达20%。因此,在1895年春季的战场上,日本基本上已无计可施。民众自发开展游击战人民战争和游击战,在甲午战争后期也初露端倪。各地民众认清了日军的野兽嘴脸,对清军的支持越来越踊跃。辽东清军在冰天雪地中奋勇作战,后勤军饷时有匮乏,部队死伤严重,又没有后方调兵补充,但宋庆、聂士成、依克唐阿等部队,竟然越打越多,有的部队,有的将领所统帅的士兵竟然增加一倍还多。当然,甲午战争后期,清军的纪律和训练大大改善,这也是民众踊跃参军的重要原因。各地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也很活跃。辽东、山东的民团初步发展了游击战战术,牵制日军,配合清军防守和反攻。张之洞直接警告慈禧慈禧太后打算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时,清军将领几乎一致反对停战,军界首脑都看出了日本的疲态,认为持久战是日本的命门。统帅山海关外诸军的刘坤义曾提出与日军打持久战的意见:“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日军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着。”奋战前线的老将军宋庆也反对和约,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同样在辽东前线督军的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指出议和之危害和继续作战的前景:“不出一年,我遂不能自立,但与之相持,不过三年,日军必死伤殆尽。”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甚至上折直接警告慈禧太后:“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上、皇太后将如后世史书何?”当年《泰晤士报》也看好中国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日本作为小国进攻大国,尽管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准备可能比较充分,但由于缺少本土的资源和人力依托,军事优势都是暂时的;为了弥补资源和人力的不足,只能从占领区强征兵员和给养,这必然会激起占领区人民的反抗,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大国领导人只要不被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吓倒,坚决抵抗一段时间,战局是能扭转的。英国的《泰晤士报》在1895年也认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可惜的是,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最高决策层,已丧失了继续抵抗的意志,拒绝了迁都再战的建议,不仅让日本白白拿走数亿两白银和宝岛台湾,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孙力舟

\r\n慈禧太后

\r\n

\r\r\n

3 0
相关文章